宗教信仰及現代世界

文/石連城牧師

【聖經:使徒行傳十:9-16】

  「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覺得餓了,想要喫。那家的人正豫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喫!
  彼得卻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
  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前 言 :

  曾有兩個不同鞋公司的外務員,分別被公司派往非洲去尋求開拓非洲市場的可行性,回來後一個很消極的於報告中提到,沒有市場,因為非洲的人是不穿鞋子的。另外一個卻向公司報告說:前景一片看好,因為到目前為止,非洲人都不穿鞋子,只要教導他們穿鞋的好處與需要性,則市場都是我們的。

  在台灣的蘭嶼,早期也都是不穿衣服,男性也只穿丁字褲,沒有電,當文明傳入當地,許多機構提供衣服,甚至政府去蓋國民住宅,試圖提供他們較好的居住環境時,一度被他們排斥與拒絕,直到最近幾二、三十年,才轉好。

  我想,宗教信仰的問題似乎也是如此,對某些人而言,好像是生活的一個附屬品,可有可無,因為人們看不見其遠景;但對於某些人而言,則是生活的全部,或說是生命的意義。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經文的背景與意義:

  使徒保羅是繼主耶穌之後,一個頗能面對時代環境的福音先鋒;本段經文所描述的,是他以彼得的實際經驗來教導加拉太的教會,什麼是真正的存在於當時的現代世界裡的宗教信仰。

  彼得,一個虔誠的基督教的信仰者,也是一個生活在嚴謹地遵守其所接受的信仰教條的環境中。所以,當他魂遊象外,聽到耶穌的聲音,叫他做與他所被教導的信仰所不容許做的事時,他立即的反應是斷斷不可。因為當時的律例是這些他於魂遊象外所見的各樣四足走獸等,被視為是不潔之物,不可食之。然卻有聲音叫他宰了吃。只是當他以傳統的律例為由拒絕時,一連三次有聲音告訴他,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在如此的異象之後,緊接著就是有三個被猶太人視為當不相來往的俗人造訪彼得,聖靈告訴彼得,當與他們同住,不要疑惑。從此開起另一扇福音之門來讓更多的所謂外邦人得蒙拯救。

  對彼得的時代而言,他面對了宗教信仰與時代環境的衝擊引發的掙扎與挑戰,也間接的闡釋了一個真正的宗教信仰,並非是和時代環境不相容的。宗教信仰,不光是用來讓人相信,更是讓人能在生活上感受到信仰的意義與力量,以及信仰所欲帶給人的結果。

  初代教會當主耶穌向世界開啟福音的門之後,我們所看到的是時代環境價值觀的改變,影響到人們對信仰的看法與觀點。基督信仰者的經驗導向與信仰執著,不一定能讓那些未信者以同理心來看待,因為兩者表面上雖屬於同一生活的世界,但事實上兩者卻是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就如同前言所述的例子一般。如何讓兩者能有一個共同的接觸點,來揭開彼此對話繼而認同,是今天傳福音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這也是我們今天談宗教信仰與現代世界的一個重點。

  事實上,在新約的聖經裡,我們會發現很多類似如此的記載,主耶穌的與稅吏撒該的交往〈路加十九:1-10〉,主耶穌的又吃又喝,主耶穌違反安息日不可做工的例律醫治病人。〈馬太十二:9-21〉〈約翰五10-18〉主耶穌的對稅吏與罪人的接待與一起吃飯〈路加十五:1-2〉。一方面主耶穌在傳講自古以來猶太人所相信的上帝的信息,另一方面主耶穌卻向猶太人於傳統信仰中所自認為是秉承祖先所傳襲下來的信仰挑戰,實際上主耶穌並沒有向上帝的福音的真實性挑戰,他不僅沒否定上帝的真理,反倒是將上帝的真理,從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澈澈底底的發揚光大。所以,主耶穌所挑戰的是溶入在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裡的例律,這是人自己所定出來的,卻誤將他視為是信仰。

  於今,在我們欲進入真正的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我們對宗教、對信仰的定義與看法為何?再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的時代」。

  宗教的定義:一般的瞭解-人類與神明交往的領域。於近代的科學萬能主義與極端理性主義的思想中,任為宗教的概念非常抽象,又難在具體的社會中得到證實。

  信仰的定義:信仰Faith是由拉丁文的fides而來,其意是「依賴、依靠」信仰的內涵包括了:我相信「某某道理」、我相信「某某權威」以及我相信至高者。新約希伯來十一:1,就提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我們的時代:沒有一個時代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時代都要面對它所處的新環境,當我們在談時代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已陷入一個以後現代Postmodern的觀點來談現代的事的處境。

思考與研討

  請以我們個人目前的經驗與看法,來描述「我們的時代」是怎麼樣的一個時代。

  請簡單的描述一下您對宗教信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