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的命運


  十二、十三世紀(中國南宋、元朝時期),因當時的造船技術及航海知識不夠,船隻想要東西橫行跨越台灣海峽相當困難,再加上澎湖海域的「黑水溝」風浪險惡,航行更為不易,偶有遇颱風或漂流至台灣的船隻,也大多遭原住民殺害。六、七百年前中國人對台灣所知相當有限。

  十四至十六世紀,亦盜亦商的日本倭寇,以位於海路要衝的台灣西部為轉運港岸,並為其出沒的重要基地。1550年代以後(明嘉靖中葉),由於造船和航海技術發達,台灣與中、日的接觸才日漸頻繁。

  1603年(明萬曆30年)明將沈有容率水師大破海盜,並將之收容於大員(今台南安平),大員才逐漸為人所知,並成為台灣地名之主要由來(兩者台語讀音近似)。

  由於明朝並未將台灣視為其領土的一部份,也未設官治理,因此雞籠山(台灣的另一名稱)與日本、朝鮮等地並列於「明史」的「外國列傳」中,四百年前的台灣不屬於任何國家,也是西方列強爭逐的獵物。

  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人於遠東貿易航經台灣,見碧海藍天,青鬱山林,不禁讚嘆 Formosa(美麗之島)


  第一個宣佈佔領台灣的國家為荷蘭。1622年(明朝天啟二年),荷人佔據澎湖並在媽官(今馬公)等地築城建砲台,翌年,中國派兵出征,雙方互有勝負,隨後達成和議:
一、荷蘭放棄且退出澎湖。
二、中國對荷蘭佔領台灣,不表異議。

  1624年,荷人放棄澎湖,轉據大員(原為台南附近海島),並建造熱蘭遮城及普羅民遮城,1630年代,荷蘭人陸續征服今台南以北、以南共廿八社原住民。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人驅逐1626年佔領北台灣的西班牙人,統一全台灣。

  1661年鄭成功攻陷紅毛樓,於今台南市設承天府,為中華民族正式大規模經營台灣的開始。1683年(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趁明鄭內部乖離、飢荒,攻佔澎湖,鄭克塽出降,清朝領有台灣。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改承天府為台灣府,本島正式定名為台灣。1723年在《雍正朝東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即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1774年版所撰的《大清一統志》,在「台灣府建置沿革」中有一段話說:「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1842年版則刪去「屬於日本」四字。不知這算不算是一種宿命,半世紀後台灣真的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軍大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消息傳至台灣,地方仕紳聲言「誓不從倭」,在丘逢甲等人倡導下成立「台灣民主國」,組織義軍反抗日本,自此,長達50年的抗日活動未曾停止,直到二次大戰結束,戰敗國日本於1945年無條件投降放棄台灣主權。

  然而,台灣並未從此脫離悲情的命運!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不久,台灣進入長達四十年的戒嚴時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迫害,至今仍是台灣人心中的痛!

  台灣自馬關條約後的一百年,先後被日本和蔣家的國民政府各統治50年。日本視台灣為南進的殖民地,把台灣人當做次等國民,未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待遇。而國民政府失去中國大陸退守台灣,在反攻神話的催眠下,一切資源用於「光復大陸」,在威權統治下,人民的自由也大多凍結。

  1996年,經許多民主運動前輩長期的努力,台灣選出第一位民選總統,台灣的主體意識也逐漸生根茁壯。但中國政權仍然處處封殺,因此,台灣唯有走上國際舞台才有前途,才有生機。

  四百年來,台灣像小媳婦一樣被踢來踢去,飽嚐外來政權的蹂躪,現在,應該是我們勇敢站起來,走出宿命,走出悲情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振臂大喊:「我是台灣人,我要決定自己的命運。」